近年来,池州市始终紧扣基础教育质量与公平主线,聚焦乡村学校质量提升,持续优化整合乡村教育资源,统筹实施城乡义务学校结对发展,着力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该市贵池区坦初级中学便是其中一个让“流量”成“留量”的受益典型。
这两年,该市贵池区梅村镇高坦社区的居民和高坦初级中学的师生都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学校不仅新生入学率连年递增,多项考核指标在全区还争先进位,屡次跻身前五,成为家长信任、学生喜爱的一匹“黑马”。
(相关资料图)
据该校校长江早平介绍,今年秋季初一入学新生估计有90多名,其中近20个孩子都是从城里“回流”的。面对这种让人“反差”的感觉难免让人疑惑,现在的农村家长都热衷把孩子“往城里送”,但这所普通农村中学,依靠什么吸引城里学生“回流”的呢?
精心育人普通中学不普通
用江早平的话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学校希望所有学生能够永葆热情、质疑善思、实践创新,成为一名个性发展、幸福成长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光。“独特”源于此,也反映在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身上。
程晓汉的逆袭故事就是有力的例证。彼时,由于家境并不优渥,在同龄的孩子中,程晓汉总是不敢表达自己,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学习成绩也一直不见起色,任课老师和家长都很着急。“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文化课实在不行,那就学一门实打实的技术!”江早平相信,只要找准了方向,一定能够一鸣惊人。初中毕业后,程晓汉进入贵池区职业学校就读。其间,江早平特意安排老师定期前去回访,实时了解具体情况,给予鼓励。程晓汉很争气,三年后,他对口考取了阜阳师范大学,后又读研深造,最终成功“上岸”。像程晓汉这样“逆袭”的学生,该校近年来一共走出了10余名。
理念趋同教师教得好留得住
该校现有教师26名,其中,江早平每周的排课率较其他教师有增无减。
“校长可以不当,课不可以不上!”这虽是江早平的一句玩笑话,但31年来,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学校校长,他不仅把学校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更从未离开三尺讲台,为全校教师上了堂生动的“公开课”。
“我们教职工间凝聚起了一股不一样的精气神,人人皆以校为荣,哪怕年将退休的老教师,也浑身充满着干劲。”“大龄”教师陈敦银说。
这些年来,该校教师总体上保持稳定,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比20%左右。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学校充分尊重教师人格,一切从教师出发,善于发现闪光点,给予每一位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体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教学相长、彼此成就。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便是给予年轻教师更多的成长机会。
“在学校,领导关心、同事齐心,让我心里特别踏实、温暖,就像一家人一样。”2019年,青年教师许淑祥进入该校任教,和谐的工作氛围和体贴的人文关怀给了他一颗扎根乡村的“定心丸”,倾力帮助他在专业上迅速成长。两年后,许淑祥作为池州市代表在省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一时的奉献简单,长期的扎根很难。”在江早平看来,学校从环境、教学、成长等方面给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教师才能心无旁骛,保持积极上进的良好状态。他期望着,能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扎根农村、无私奉献。
家校共育家长满意学生受益
时值暑期,学校内却热闹非凡,学生奔跑声、欢笑声交汇,教师们脚步匆匆穿梭于校园。江早平介绍,农村中学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孩子,家长不在身边,暑期又是溺水高发期,为引导学生养成学习和行为习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学校今年开设了180个学时的暑期托管服务,由20名教师负责作业辅导及文体活动。全校学生231名,参与人数225名,高达97%的参与率正说明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与认可,可以说“家校协作”可圈可点。
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当地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面对不同的群体,个性化家访,正是因为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工作,才让“共促共育”有了温度,不再是口号。
每年毕业季,学校门前总会聚集不少家长,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感受着喜悦、表达着谢意。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奋进,持续探索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可行路径。(韩磊 陈淑芬 特约通讯员:胡江华)
关键词: